置換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新療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/陳金城(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)

一位59歲的女病患一開始因右後頸至右肩、背疼痛,到後來出現嚴重手麻、沒力。

一個月後,她自行到中醫診所做針灸治療,沒想到不但沒改善,反而手愈來愈痛、麻,甚至痛到睡不著、坐立難安,最後到醫院掛急診,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第五、六、七頸椎椎間盤有明顯突出,導致神經根受到壓迫。

 

病患在住院治療後,打止痛藥也沒效,於是建議開刀治療。

 

頸椎手術一般以減壓為主,一開始必須先切除椎間盤,讓它不要壓迫到神經,要把突出或碎裂的椎間盤清除乾淨,因為術後會留下一個空間。

 

過去手術會使用自體骨(自己的骨頭)或異體骨置放於兩個椎體中間,這是「融合手術」,後來發展到不使用自己的骨頭,而是利用「鈦合金融合器」,之後進展到「樹脂類融合器」,但手術缺點在手術後,頸椎的活動功能受到影響,有時會造成鄰近節退化加速,可能需要再度手術。

 

傳統手術以切除椎間盤為主,必要時,做骨融合及骨釘固定術,使脊椎融合固定,短期效果良好,但卻容易造成固定節無法移動,使得頸部活動較為僵硬,無法扭轉與彎曲、伸展,導致鄰近節椎間盤的受力加劇,再度使鄰近節的椎間盤突出,所以往往病患在術後幾年,極可能得再次接受手術。

 

新的治療則是利用「人工椎間盤」置換已退化的椎間盤,像「貝提式」這一類的人工椎間盤,不會造成相鄰椎間盤病變,同時保有頸椎的扭轉、彎曲及伸展等活動功能,術後可以不必使用頸圈固定,頸椎可正常活動,舒適度大為增加,單節手術約一個小時,住院3至5天即可出院。

 

目前頸椎或腰椎間盤退化或突出、椎間退化性疾病、神經根壓迫、髓質病變,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後,都可考慮置換最新的人工椎間盤。

 

但若是病患本身頸椎已不穩定、變形、骨質疏鬆、癌症患者、骨髓炎、腎衰竭,或經常使用類固醇的病人,則不適合此手術。

 

雖然新式的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效果好,但年紀超過70歲以上、駝背,骨頭有感染或長瘤、脊椎狹窄多節合併有脊髓損傷者,則不適用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病患適用何種手術?仍需依醫師的臨床評估為依據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參考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1/new/jan/5/today-health4.htm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呂秀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