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從金桔農園、傳統加工一路轉進,民雄金桔走過半世紀,如今以觀光工廠定位搶攻休閒商機,讓酸甘甜的好滋味歷久彌新。

一顆金桔,決定了蔡家三代人的命運:1936年,民雄金桔創辦人蔡海漂首度接觸金桔干,埋下創業種子,歷經旱災歉收、滯銷退股,最後以小規模自產自銷,奠下事業基礎。
「無論付出多少代價,都要把它做起來!」老人家的堅持成為家訓,引導蔡家人從傳統加工、開設門市,走過半世紀。
但11年前,面對WTO開放金桔進口,老字號業績受衝擊,他們以轉型休閒來因應,移走桔樹、改植草皮,風味餐創造口碑;2年前再轉為觀光工廠,讓遊客在老厝舊物中緬懷過往,聽故事增添認同情感,進攻荷包、打開心防,收穫甜蜜蜜商機。
採訪╱郭美懿 攝影╱董孟航

 

「小朋友,金桔是酸還是甜?」民雄金桔觀光工廠園區內,孩子們望著滿樹金桔偏頭思索。此起彼落的回應告一段落,帶隊導覽的第3代媳婦廖俐佳拋出答案:「甜的是皮,酸的是汁,苦的是籽,所以新鮮的金桔一定要經過醃製才能吃。」 
她領著遊客從園子裡逛進工廠,麥克風放送金桔製程、特色功效,一路順著走到賣場。小朋友開心試吃,隨行家長樂得埋單,無形中促成交易,正是這座觀光工廠的生財之道:「客人來就會品嘗,試吃就有購買意願,我們要的就是這個!」 

承家訓 三代人拼鬥

從傳統農園、加工轉型觀光工廠,民雄金桔走過半世紀,每年入秋,飄散醃製金桔的酸甘蜜,彷若蔡家三代人從苦澀到甜美的創業歷程。
民雄金桔由蔡家阿公蔡海漂創立,1936年他在友人家中首度吃到金桔干,開始研究栽培與加工。沒想到,1953年首次種植便遇上旱災,好不容易栽培成功、成立加工廠,又因沒知名度而滯銷,導致股東退股,只好搬回老家小規模自產自銷。 

轉觀光 會計員導覽

「阿公曾交代: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把它做起來。」這份堅持成為家訓,傳承到子孫蔡得益、蔡錫安手上,將通路拓展到店頭、菜市場,也從原本的保健食品,延展為伴手禮。
只是傳統農業耗費人力,以金桔來說,加工必要的去籽仰賴人工,想靠量產提升產值很困難,廖俐佳引用公公蔡得益的話說:「不要期待它賺大錢,只是沒餓到腹肚。」也因此當台灣加入WTO,開放國外金桔進口,業績立刻遭受衝擊。
「以前是在菜市場找點賣桔醬,包裝很傳統,生意愈來愈難做。」當時政府鼓勵農民轉型休閒,他們有農園腹地,順水推舟走向觀光。
既然要做休閒,滿園金桔必須移植,另種草皮、植綠樹,老人家當然反對:「地租人種旺來1年可以收多少,到底會不會算?」廖俐佳只好偷種,再說服他們「頭剃了就要洗」。
民雄沒有景點,客源哪裡來?蔡家人篤信上帝,就從教會每年舉辦的野外禮拜開始,再招攬公司、學校等團體。一開始也只開放露營、烤肉,卻常有客人問:「供不供餐?」驅使他們慢慢把桔葉、桔醬融合為風味餐,甚至有散客想湊團專程來吃飯。 

散客多 客層年輕化

「剛開始轉沒人專職,今天有團,會計員跳下來當導覽。」廖俐佳笑說:「第一次講會抖,也很緊張,經驗累積到現在,什麼都能講!」最高紀錄是1次接待9台遊覽車、500人烤肉,單日入園最多達千人。
2010年再投入1500萬元興建觀光工廠,新穎建築其實是蓋在蔡家70年三合院上,「既然講故事就要有舊的東西,拆掉反而是倒退嚕。」於是遊客走進水泥鋼構工廠,驚喜發現紅磚老屋,新潮與復古同步。商品也比過去創新多元,饅頭、香腸、果凍、甚至有防蚊液,全是金桔風味。
轉型之後,散客變多,客層從中高齡銀髮族,逐漸向下修正。「過去長輩才知道桔醬、桔餅,現在年輕人佔6成,三代同堂很多,還有年輕人帶老人家來過節。」
而每年的觀光旺季,接上產季,讓工廠全年都熱鬧滾滾,同時昌旺鄉里,成了鬼屋之外的新景點,收穫甜滋滋觀光商機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金桔工廠
    全站熱搜

    呂秀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